內地華語娛樂圈能夠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得益于強勁林立的藝術院校,它們為娛樂事業的欣欣向榮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鞏俐、趙薇、章子怡、湯唯……這些“學院派”星星們歷經藝考之后一路飛奔,也刺激著無數夢想成功的青年們鉚足勁兒沖向藝考,這中間有真正熱愛藝術的,有渴望成名、成星的,有圖個文憑圖個名的……總之,藝考不再只是簡單的藝術考試。
考生:是追名還是逐夢?
為了使“藝考”更有把握,部分考生采取“全面撒網,重點捕撈”的策略,往往報考10多個院校,于是,不少連續報考多所高校的學生打“飛的”進入“車輪戰”。
部分學生選擇北電和中戲完全是因為相對高考(論壇)而言,對文化分的要求很低,而且表演考試也相對簡單。
從事藝考培訓五年的老師告訴記者,“很多學生并非出于喜歡,而是因為文化分要求低,被迫做出這種選擇??墒怯捎诟咧姓n程緊張,他們很少看電影,甚至不知道幾個導演”。
藝考的同學大體分兩類,一類是希望成名成星,一類是出于真正的熱愛,而后者大概從十二三歲就開始對電影充滿了愛好。
當明星賺大錢、一夜暴富的欲望毫無疑問在刺激著許多考生和家長。一般來說在中戲參加考試的基本還是三種,一種是真正喜歡這個專業,文化課也相當好,占10%;一種是喜歡,但文化課不好,占30%~40%;一種是本身不感興趣,占了50%~60%。
“藝考的火爆背后原因復雜,其它行業就業壓力大,很多考生把目光投向了影視產業;現在的孩子接觸得也多了,受這方面文化影響深,自然產生一些興趣,但還很盲目;各地中學追求升學率,專門為藝術類考生分班、培訓也刺激了這個專業的發展;社會上的藝考培訓產業助推,這為成績差的孩子描繪了美好圖景,實際上是給孩子造成了一個假象,但極少藝考培訓機構能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審美;與此同時各地高校開設很多影視專業、培訓機構,但相當一部分教學質量很差。”有專業人士這么評價。
和早期張藝謀帶著自己60張精挑細選出來的攝影作品參加考試相比,現在更多的藝考考生并非懷著藝術的夢想。特別是1999年,還是北電學生的趙薇因為《還珠格格》一炮走紅以后,北電更是成為無數希望一夜成名的孩子心中的殿堂。誠然,在藝考中的追名行為并非考生之過,這不過是“一個時代的浮躁泡沫”。
家長:藝考是一個無底洞
對于孩子們來說,藝考只是高中三年,甚至不過是考前的短暫培訓,藝考更像是一場針對家長的考試,這也為本來就嚴峻的考試增添了一抹無奈底色。無論是高考,還是藝考,我們都能看見這樣一群守候在考場外的家長,他們在考場之外承受著另外一場考試,他們也是考試中另外一道中國式圖景。
劉媛媛(化名)七歲被父母逼著學習小提琴,通過了專業考試九級,今年她順利通過了藝考的三關層層篩選,但這背后卻有很多不為人知、甚至連她自己也不知曉的故事。“她不是很喜歡學習小提琴,也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只是希望將來對高考有所幫助。”媛媛的母親向記者攤牌。
這位用心良苦的家長的努力還遠遠不止這些,“她上高二時我們就來北京,成本花了近二十萬。”在記者一再追問之下,劉母透露了這個不為人知的數字。她并不擔心這種行為會干擾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些事情都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對她不會有影響。”
對于普通家庭,藝考更是一個無底洞,一般的初級文化課補習費花費1.5萬元左右;專業課的集訓花費約2萬元;專業考試,僅報名費就近3000元;還有材料費、交通費、伙食費等等。而所有的投入卻未必能有所回報。
在主考老師看來,那些砸進重金的培訓對于考試毫無裨益。膽子大、愿意表現自己是一方面,但如果真正有才華、有素養,只要堅持就一定能成功的。即使是將來做了演員,也需要堅持,因為一個演員的創作生命力是一個馬拉松,而不是短跑,就像孫紅雷。”有老師這樣描述他眼中的藝術人才。
“藝術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如果考生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還是請理智對待。對于從事表演藝術的孩子來說,天賦非常重要,家長們不要把藝考當作終南捷徑。”北電某老師發出了理性的呼吁。
社會:是體制也是良知之考
“藝考更多考的是學生的靈氣,很多考上的學生不一定努力,但是很聰明。”已經有五年藝考培訓經歷的老師講起心得體會,“面試主要是考官看你順不順眼,第一感覺很重要。”
和高考不同,藝考中主考官打分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有學生告訴記者,“在考之前就知道肯定考不上,我們全班同學都知道不找人就不可能進,所以他們連考試都不想嘗試。”
“中戲絕對不會將真正有藝術天分的孩子拒之門外。一方面考試科目設計復雜,同時與每個考生接觸時間最長。我們無法保證他們的藝術天分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很難保證每個孩子都成才,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真正有藝術天分的人不會被埋沒。”采訪中中戲老師告訴記者。
然而,盡管每個學校都跳出來說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央視新聞調查中對中國音樂學院黑幕的揭露依然堪憂,相較高考,藝考的獨木橋存在更多未知,藝考考的,不僅是學生、家長,也是對考試機制、社會體制和公眾良知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