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各種音樂賽事層出不窮、花樣翻新,但比起《中國紅歌會》、《中國好聲音》等娛樂比賽,全國聲樂比賽作為政府主辦的最高級別聲樂比賽,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專業性、權威性和公正性。8月6日至14日,美聲、民族、流行音樂3組的265名選手經過層層選拔站在賽場上。這個青年歌手演唱水平評比的大舞臺,其實也是對當下聲樂教育的檢閱。本屆比賽在展現選手演唱技藝和功底的同時,也折射出聲樂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不缺技術缺“用心”
“專業”“權威”“公正”是記者在第十屆全國聲樂比賽期間聽到評委們使用頻率最高的3個詞。在參賽曲目上,比賽要求選手在初賽、復賽、決賽3輪比賽中,每輪必須演唱3首曲目,且不得重復,總的演唱曲目為9首,并在音樂風格、創作流派、語種類別、音高調式、演唱時間等方面做出嚴格要求。談到美聲組比賽,評委郭淑珍說,美聲組選手第一輪必須唱17、18世紀風格的歌劇詠嘆調、神曲的詠嘆調或清唱劇的詠嘆調等,另外還要唱1首藝術歌曲和1首中國歌曲。“這9首曲子唱下來,選手可以開演唱會了。這需要相當高的能力,并不是一般選手可以做到的。”郭淑珍說。
作為民族組比賽的評委,吳雁澤欣慰地發現,本次比賽的選手水平較高。他還發現了很多聲音條件很好的選手。他認為,一些來自學校的選手雖然在舞臺表演上稍顯青澀,但聲音條件好,又經過科學的訓練,可塑性比較強。
民族組評委萬山紅認為,本屆比賽民族組的參賽選手各有特色,“有些選手來自專業演出團體,演出經驗比較多,臨場表現比較成熟;有些選手參加了兩次甚至3次以上的全國聲樂比賽,比較適應比賽的節奏,對參賽曲目的選擇比較有經驗;有些選手則是來自一些院校,演出經驗不足,唱功中規中矩”。她認為,民族聲樂歌手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功底,演唱者的用氣、發聲方式要標準,更要懂得如何在歌聲中融入真情實感。只有對選擇的曲目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夠用歌聲打動聽眾,完美呈現音樂的感染力。“選手們最缺的是不知道怎么用‘心’演唱,他們想的還是怎么把嗓子亮出來。”萬山紅說。
流行音樂組評委卞留念也點出了選手們普遍存在的問題:“選手的專業水平都很高,但很多選手只注意到自己的演唱技巧,卻沒有用心去演繹作品。比如在唱英文歌的時候,很多選手在背詞,雖然聲音很好,但沒有感情;再比如選手在唱音樂劇選段時,沒有人物的角色感。”
民族組評委劉青認為,本屆比賽中令人眼前一亮的、具有鮮明個性又很全面的歌手比較少,選手張口的第一個音普遍唱不準,唱到高音時特別使勁,表現力卻比較蒼白。
個性發揮成問題
為什么參賽選手普遍在角色塑造和個性發揮上存在問題?作為本屆比賽的組委會辦公室主任,文化部藝術司副巡視員翟桂梅對此作了深入的思考:“為什么李谷一、才旦卓瑪等藝術家能一直活躍在舞臺上,是因為他們的演唱中先具有民族特色,后來又學了科學的發音方法。現在這些青年歌手的演唱技術可能比他們那一代的歌唱家水平高,但是他們缺少個性,這是目前聲樂教學中應該研究的問題。”她認為中國聲樂教學正在走入狹窄化道路。
萬山紅認為,聲樂教育應特別尊重學生的個性,從招生選拔時就要考慮,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保護這種個性。“但我們看到現在有些選手完全是在模仿,成名的歌手怎么唱,學生就怎么唱,即使是錯誤的也跟著模仿。我們這一代人從苦難中走過,對苦難有著深刻的理解,現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好,體驗不到艱辛,但是沒有體會過苦就體會不到甜,很多學生看到一些人通過炒作等方式成名,就開始浮躁。我們鼓勵選手要有個性,但這種個性應該是從藝術本體里面生發的個性,如果只是外在包裝出來的個性,那也不會長久。”萬山紅說。
郭淑珍認為選手必須有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詮釋歌曲,而美聲組選手普遍在藝術歌曲的選曲方面出現了問題。“藝術歌曲指的是舒伯特《小夜曲》這樣的曲目,唱好藝術歌曲需要很高的文化素養,但選手普遍缺少相應的文化素養,對于藝術歌曲的深度表現得不夠,還有選手過去根本沒唱過藝術歌曲,這也說明了目前聲樂教育存在問題。目前只有國內最頂尖的幾所音樂學院才專門有藝術歌曲這門課。”郭淑珍說。
通過比賽快速成長
雖然有些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選手在“開竅”后短時間內取得快速進步。吳雁澤說,全國聲樂比賽對專業的要求高,規格也高,是年輕人難得的歷練平臺。
“我覺得選手們每場比賽都在進步。這是選手之間交流的好機會,雖然他們可能不會交談,但是相互傾聽也是一種學習,同時,比賽對于坐在臺下的老師也有啟發。”郭淑珍說。
賽事的曲目內容等都是經過眾多聲樂界權威專家多次研究共同制定的。翟桂梅說:“我們規定民族組選手必須唱1首古典歌曲、1首戲曲和1首歌劇選曲,其實也是對選手的一種啟發,古典歌曲讓選手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戲曲幫助選手在咬字、行腔、歸音方面更準確,而演唱歌劇可以讓他們更好地塑造角色。”
兩年前,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裴磊第一次參加全國聲樂比賽,由于缺乏經驗,當時沒能進入決賽。在這兩年的時間里,裴磊除赴意大利參加聲樂比賽并獲得優秀獎外,在國內的一些比賽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對于為何二度參加全國聲樂比賽,裴磊說:“參加比賽,可以在課堂之外使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的于秀娟也是第二次參加全國聲樂比賽,每場唱完自己的曲目后,她都會坐在觀眾席上觀看別的選手比賽。“參賽選手的實力都很強,我們可以通過比賽相互學習,也希望得到評委們的點撥。”于秀娟說。上一屆比賽成績并不理想的她,通過一次次磨練,在這屆比賽中獲得了民族組的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