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演藝經紀產業?
如果說演藝產業是架機器,只有藝人和經紀人這兩個齒輪咬合得好,才能帶來良性循環。而 國內 10 余年來的演藝經紀,更多時候因為沒有可依循的章法,沒有一個成熟的發展土壤而讓其 向前的步履蹣跚凌亂。 經紀人的非職業化 明星制的缺失和經紀人的非職業化成為影響演藝經紀機器受阻的直接因素。有人曾指出,內 地明星的誕生是偶然現象,她們紅起來完全是由于她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最典型的 如趙薇因飾演“小燕子”而走紅;陸毅因《永不瞑目》而被大家熟知;徐靜蕾憑電視劇《將愛情 進行到底》火起來等。 演員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是中國內地可以稱之為明星的卻是少之又少。明星制的缺失已經成 為當下業界討論的話題之一,為什么中國大陸很少有真正的明星出現?中國內地藝術院校旨在培 養藝術家型的演員,對于如何使他們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卻略有不足。而學生在學校里接受 的教育已經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在以后的演藝生涯中很難改變。所以很多學生畢業進入 社會,往往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有的還抱著“凡戲就上”的心態,很難認清自身的價值,不知 道什么是適合自己的什么不是,但是這樣往往更使他們在自己的演藝生涯中迷失方向。 在好萊塢,演員是自然人,都有自己的經紀公司,沒有哪個制片人敢與演員簽合同的。
中國 內地在這方面起步相對比較晚,2002 年 10 月 1 日,文化部新頒布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 細則》正式實施,第一次對經紀人有了明確定位,并第一次允許在公司名稱中使用“經紀”一詞。 之后很多影視公司的藝員部都紛紛獨立出來,成立了經紀公司,開始有了一套自己的運作方式, 并開始吸納藝人和經紀人。 簽約經紀公司是演員的一個大方向,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對于這個新興的行業,雖 然很多人手持“文化經紀人”證書,但是職業化程度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經紀人還有很大差距。慈 文東方演藝經紀公司總經理趙爽表示,現在的經紀人職業化程度都比較低,所以在招聘高端的經 紀人才時無從下手。 “這和現在的教育有一定的關系,基本上沒有什么學校去專門培養適合市場 發展的經紀人。 ” 趙爽介紹,現階段經紀人還只是一個起步階段,所以在人力資源的儲備上比較少, “我們公 司主要招聘的對象也只能是一些沒有戲拍的演員或是副導演等等。據我了解,現在成熟的經紀人 不超過 10 個,絕大多數職業水平較低,而現在中國的知名演員大概有 300 個左右。那么對于這 10 個高端的經紀人,每個人要帶 30 個左右,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引進經紀人,費用相對較高, 對于一個經紀公司來說,實力還達不到。所以現在的經紀人還僅限于低端的服務助理型,而藝人 也恰恰不滿足于這樣的經紀公司。 ” 行業的不規范運作 趙爽在談到整個行業內市場狀況時說: “拿電視劇來說,電視劇在投資的時候是按照市場來 操作,但是營銷起來卻不完全是市場行為,因為電視臺還是會考慮到政策方面的一些風險。作為 經紀公司上面的影視投資公司來講,即使投入兩三部電視劇,也不敢保證電視臺就一定會買你的 節目,而且電視臺對你公司旗下的藝人在其中的參演也不一定有一個準確的市場保證,所以對于 這樣的情況我們都無從準確預見。另外,一個藝人的成長周期無法掌控,有的成長快,有的則慢, 而相應的回收期也不能確定。現在這個行業內的規則還不健全,有一定的風險,產品無法得到應第1頁 共3頁 有的投資回報率。 ” 經紀公司在整個影視產業鏈條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人力資源組合的一道橋梁,把公司所需要的 人才和其他公司進行接洽,然后實施監督管理。而現在整個社會環境就是如此,行業內的標準還 沒有形成,新人很難運作,很多經紀公司也不敢用,主要是不敢承擔他們所帶來的風險,孵化新 人的價值更是體現不了。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有一套明確的規則,是會為整個行業降低成本的。
中國一線藝人的總量太少,市場對經紀人的不重視和經紀人自身的原因,使得三、四年誕生不了 一個明星,所以導致一線藝人的成本不斷上揚。趙爽舉例說: “就拿電視劇來講,每年 14000 多 集報批通過的劇集,一半以上都要用知名的演員,每個人都接著 6、7 部戲,按一個知名演員一 集電視劇 10 萬元來算,40 集就是 400 萬元,所以單個劇的成本有 55%左右都用來支付演員的片 酬。這使得投資方很難承擔起,所以產業資源的組合尤為關鍵。 ” “機器”如何能正常和加速運轉? 旗下擁有袁泉、聶遠等藝人,有著五六年經紀人生涯的王蕾體悟: “經紀人就是一個加速藝 人成長的職業,否則就不能給演員做經紀人。 ” 她剛開始做經紀人的時候,也面臨很多問題, “一個是因為當時年紀輕,而我所接手的藝人 都是已經在社會上拍了很多年戲的演員,他們見的人和事都比我多,生活閱歷也比我豐富,如何 取得他們的信任成了一大難題。開朗的性格和能夠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良好心態成為經紀人所必 備的,你只能在處理一些微小的事情上能給他們帶來實際的利益,他們才會慢慢的認同你。除此 之外,和藝人們的溝通、和外界的溝通都是很重要的。經紀人是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你經營的 也是人,賣出去的也是人。 ” 業界認為,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成為經紀人的必備條件。成熟的經紀人要具備四種素質:藝術 素質,商務能力,法律能力,和對業內的熟悉。所以對經紀人的要求是綜合素質要高,文化程度 要好,首先應該是一個策劃者,然后針對藝人本身,進行營銷,藝人的經營其實和其他產品一樣, 都要經過設計包裝策劃,然后推廣,是一個系列的流程。 中國內地的市場起步晚,當然不能跟好萊塢比。
王蕾說: “真正的經紀人是能把沒名氣演員 一下子做成明星。現階段很多所謂的經紀人還停留在助理上?,F在的藝人都多棲發展,做經紀人 也不能單條腿走路。經紀人是一種能站在高處看事情的人,當我的藝人拍戲我可以掌握劇組的流 程,藝人出唱片,我可以了解唱片公司如何去定位和包裝一個歌手,經紀人應該是什么都知道, 才能掌握你的藝人應該如何發展,所以各個行業都要接觸,要把所有的資源都要整合在一起。 ” 如今的很多知名的經紀公司都是由影視公司下屬的藝員部發展起來的,背靠著影視制作公 司,依托影視投資、影視發行、廣告公司和電視臺的良好資源,形成了全新的演藝產業鏈。
各經 紀公司下屬的藝人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到影視制作中來。華誼兄弟影視公司董事長王中軍曾經 在其經紀公司成立的時候自信地說: “人力資源是影視市場的第一生產力,演藝經紀行業是實現 這一生產力最重要的環節。經紀公司的成立,不僅補充了公司現有的發展結構,實現了從編劇、 導演、制作到市場推廣、院線發行等基本完整的生產體系,還使我們擁有了最好的演員,使我們 在以后的競爭中具備了實力。特別是國外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以后,我們更具備合拍優勢。 ” 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 CAA,就是以人力資源為核心,其運作方式是進行整合營銷,經紀公司 設計一個項目,首先找到一個知名導演和一個知名演員,初步預算一個市場價格,經紀公司確定 項目之后,再找專業的編劇和制片人來寫劇本和進行實際運作,這樣電影的市場價值就基本確定 下來。以人力成本設計為核心進行其他的運作才是 CAA 成功的砝碼。而國內的華誼兄弟公司、 海潤影視制作公司的做法也頗為類似,值得行業內借鑒。華值以馮小剛、陸川等一批導演為主, 旗下經紀公司又有現在國內一線的演員,加之其成熟的市場運作,使得華誼兄弟公司出品的電影 作品在國內外知名度都很高;反過來作品的成功也提升了演員們的人氣。海潤影視制作公司以知 名編劇海巖為中心,旗下又找來尹力、丁黑等導演,在雙重保證和他們的市場影響力下,又借用 海潤千易經紀公司旗下的藝人,從而整部劇的價值也就有了保障。這些鳳毛麟角的個案,給演藝經紀產業提供了好的范例。 不過期待中國明星制和經紀人制度的健全完善, 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