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現場的很多考生一改濃妝艷抹的“艷麗”,一個個都素顏以對,原來該校播音主持專業和表演專業今年要求考生素顏上陣。
一項考試一旦被賦予了太多的所謂“公平”的色彩,恰恰就會帶有一些“缺啥補啥”的欲蓋彌彰。在現實中,藝考在中國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功利特性,以至于公平訴求日益強烈。在這種訴求下,甚至連化妝都成了影響公平的贅舉,說不清這到底是矯枉過正還是返璞歸真。“素顏以求公平”,我理解學校希望借此消弭不必要干擾,還原考生“本質”的初衷。但是,以此作為答案來求解“公平”這個玄奧的方程式,似乎有些力不從心。何況,藝考不公從來都沒有隱藏在脂粉之下,它往往以更加深入、直白和洶涌的方式存在。取消了臉上的妝容,那些條件優越的考生還可以走別的捷徑:不少考生為了展示“最美的一面”,奔學校附近的美容院做美白保養,或是進行瘦臉按摩。這或許是素顏主義者始料未及的吧。
本來,大可不必將一所學校的招生方法和考試條件拿來品頭論足,但藝考在中國頗有不凡之處,其競爭之慘烈、過程之跌宕、人心之瘋狂、淘汰率之高、錄取率之低,甚至超過了高考和公務員考試,以此“分量”,公眾對其公平性給予關注也屬必然。其實,深入分析就會發現,藝考公平的最大“黑洞”在于:一則藝術市場缺乏規范,利益分配不盡合理,導致“暴紅、暴富”心理泛濫,對藝術學校趨之若鶩;二則藝術教育過于功利化,往往以培養“名人”為目的,卻難以教出真正的藝術大師;三是不擇手段削尖了腦袋往里擠的現狀,成為社會價值觀扭曲的突出表現。
所以,風華國韻聲樂培訓中心的專家認為,要想求解藝考公平這道難題,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入手,深入整頓藝術市場,創新藝術教育的體制和手段,重塑理性的、有內涵有底蘊的藝術價值觀。濃妝淡抹還是素顏以對,其實只是公平之皮毛。真正應該思考的,是藝術考試“萬眾爭過獨木橋”的圖景背后,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和藝術教育現狀。只有把根子上的問題查清楚、斷明白,才能徹底消除藝考公平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