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國韻音樂教育中心的老師們皆畢業于國內外音樂名校,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藝考面試他們曾有著自己的親身體會,而在著名音樂院校的授課生涯中也有著多次對藝考生的面試經歷,下面是關于藝考面試北京聲樂培訓風華國韻的藝考培訓老師們分享給同學們的經驗之談。
考官常問哪些問題,這是很難回答的。因為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考官、不同考生,會有不同問題,而且都帶有即興式、隨意式的特點,可以說是海闊天空,無所不包。如果抱著應試的目的,打算采用“題海戰術”,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你如果相信自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這個問題又不難回答。因為面試中的“問題”,大多只能稱之為“話題”,就是考官與你聊天,一般人都能回答。當然,為使表現更精彩,了解一下常規套路也是必須的。下面談談話題的基本類型。
從自我介紹引出的話題
考生作完自我介紹后,考官通常從中抽出一點,引出一個話題,以便對你作進一步了解。你談到自己的家鄉,他可能問你家鄉出過什么名人;你談到父親是教師,他可能問你父親教什么課;你說自己得過比賽大獎,他可能要你作詳細介紹。這些都是平常人際間的交流,并不是“偏題”、“怪題”,不是刁難你。而所謂“答案”,都是你知道而考官并不知道的,并不存在“對不對”的問題,只要如實回答,實話實說就行了。
當然,這也提出一個問題,就是考生準備“自我介紹”時,必須對每一句話負責,對每個信息點都有回答的準備。有人的自我介紹是請人代寫的,他只是照背,別人稍一追問就露餡。如一位湖南湘陰的考生,說他家鄉出過左宗棠等名人,但細一問,他卻說左宗棠是大作家。又如某考生說他在全國比賽中多次獲獎,一問才知只是在某次“××杯比賽”中得過一次獎,而并非“多次”。這就給人以夸大其辭、言過其實之感。類似情況如果再次出現,考官甚至會懷疑你的誠信。
考官抽出的話題,通常是他比較感興趣的一點。所以各人的自我介紹要有些“賣點”,能吸引考官。而考官最不感興趣,甚至引起反感的,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參賽宣言”,是人人都可以照搬的“決心書”,所以要極力避免。
你最喜歡的“六個一”
考官常問的另一類“問題”,是“你最喜歡哪一本書?”或是“你最喜歡哪一首歌”(哪部電影、哪部電視劇、哪個電視欄目、哪位節目主持人)等等。我們套用“五個一工程”的提法,把它戲稱為“你最喜歡的‘六個一”。當然不局限于“六個”,還可以是一本雜志、一位歌手、一個節目等,但絕不會“六個一”都問到。
這類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喜歡什么就答什么,并不難。但常見到卡殼的現象。一種是考生從沒認真看過一部作品,尤其是沒認真看過一本書,平常看電視也是遙控器在手,這個頻道換到那個頻道。還有人解釋道:“進高中以來,從沒看過一部電影。”或是“功課忙,家長不許我看電視”。這當然不會令考官滿意。另一種情況,是考生看得很多,喜歡的也不少,但選擇“最喜歡的一部”時,卻又拿不定主意,舍不得割愛。所以在復習時,最好梳理一下,準備一下。如果覺得不理想,還可以抽時間再認真看一遍,這比平常無意識看的效果會好得多。當然,切忌看大部頭小說和電視連續劇,因為沒時間。
確定篇目后,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你具體講喜歡它的理由,這才是關鍵。當然,各人的理由是不相同的,絕不會強求你照搬某一模式。這里沒有對錯之分,但確有好壞之別。建議考生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條理一點。要盡量把理由梳成幾條,兩三條即可,還可以強調“第一”、“第二”、“第三”,或是“首先”、“其次”、“此外”,而不要東拉西扯。這個條理化的功夫,在于平常的思維和說話訓練。
第二,要具體一點。要盡量舉具體例子。如“你最喜歡的電視欄目”,有人說是最喜歡中央臺4套的《國寶檔案》。接下來還應該宏觀介紹這個欄目,再舉例說明它,如其中的一期《清東陵慈禧墓》。這就有面有點,既有整體印象,又有具體而典型的材料,不是泛泛而談。
第三,要實在一點。理由不一定很大,也不要像筆試那樣展開,但希望真實、貼切、令人信服。一位桂林考生說他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是文清,因為與她同為桂林老鄉。一位長沙考生說他最喜歡的電視劇是《雍正王朝》,因為它是長沙電視臺的作品,他有親友參與拍攝。
第四,要有品位一點。有同學說他喜歡的電視欄目是《藝術人生》,因為平常只看到明星臺前的風光,而《藝術人生》卻主要關注明星的幕后;并且不是明星的緋聞軼事,而是他們成長中的艱辛,創作時的付出。這種看法顯然深刻許多。又如某同學最喜歡的主持人是李詠,一開口就語出驚人,說:“首先是因為他長得丑。并不是我不喜歡帥哥,而是他的才學氣質使我忽略了他的長相。他不是偶像派,而是實力派;他不靠臉蛋吃飯,而靠風度取勝。”這里來了個“逆向思維”,從對方的缺點講起,確實不同凡響。
有人擔心,我喜歡的這部作品考官沒看過,或是與考官的口味相反,怎么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考官不止一個。再者,這類題目都是開放型的,并沒有強求你的口味跟考官一致。何況從你的言談之中,總可以看出你的綜合素質來,與考官看沒看過沒有直接關系,這點判斷經驗他們是綽綽有余的。當然,就考生而言,你選的作品盡量要選大家都熟知的,不要選罕僻的。如電視,最好是中央臺的,至少是省級上星節目。
你對所報專業的認識
考官常問的另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要報這個專業?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常聽到這種回答:“我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反正爸爸要我報的,說是這一行將來好就業……又有人說,搞電視很神氣,令人羨慕,可以跑遍全國,可以接觸大腕明星。還有人說自己文化成績不好,只好報藝術類,以便降分錄取。這些回答誠然是“實話實說”,但肯定不會給考官留下好印象,因為這都不是干事業的,而只是混飯吃。
另一方面,考官也不喜歡泛泛而談的空洞抒情。如“我的未來不是夢”,“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舉起地球”,“我要張開理想的翅膀,向著明天翱翔!”這些“豪言壯語”類似“參賽宣言”,裝腔作勢,令人惡心,但許多中學生卻喜歡來這一套。
我們主張,既不要搞實用主義,又不要表演作秀;既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又不能講假話。歸根到底,這不是答題技巧問題,而是思想認識問題。只有對事業很熱愛、對專業較熟悉的人,講起來才是真切自然、發自肺腑的,才是分寸得當、打動人心的。這里的關鍵,在于事業心。我們毫不懷疑大家對電視事業的熱愛,但細究之下,發現不少人是沖臺前的“明星”去的;至于幕后專業,有些人是把它當“退路”的,這就談不上是熱愛了。只有真正熱愛幕后專業,才能甘當無名英雄。
許多人都知道這句時髦的話:“因為熱愛,所以選擇。”這當然是對的,不過希望更真切一點,具體一點。有人講他參加過某次電視節目的錄制,在現場看到拍攝的經過,萌發了當電視人的愿望。有人講他聽過著名導演謝飛的報告,了解到拍片中的酸甜苦辣,下決心將來當導演。還有人特別講了“風光”背后的艱辛、付出,講了自己的精神準備。這些當然全面深刻一些,也更打動考官一些。
既然要報一個專業,就應該多一點了解它、熟悉它、熱愛它。除了認真學習招生簡章和專業介紹的文章以外,最好能與業內人士談一談,以增強感性和理性認識。再者是要注意它與相近、相關專業的區別和聯系,不要搞混了。比如導演專業,它與編導、與文藝編導、與制片人有什么區別,等等。
在此基礎上,考官會接著問:“你覺得自己具備哪些報考這個專業的條件?”實際是對你作進一步的考查,這正是“自我介紹”的延伸。你可以對自己作一個恰當的評估,以闡述自己的專業優勢。
你可以介紹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人說他父母(或親友)是搞電視的,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喜歡電視。有人說他住在文化宮附近,各種文藝培訓很多,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很有文藝細胞。有人說他的語文老師當過記者,經常舉采訪的例子,使他對記者工作心馳神往,等等。
你也可以介紹自己的特長愛好。如有人說自己能歌善舞,節目多次上電視。有人說自己酷愛文學,報上發表過“豆腐塊”。有人說自己動手能力強,最愛擺弄電器,VCD、數碼相機都是無師自通。有人說自己腦瓜子靈,反應快,每次玩“腦筋急轉彎”總是獲勝。這些就具體多了。
你還可以介紹自己受過的鍛煉。有人說他十歲就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自理能力強,不是嬌小姐。有人說他從小就當“娃娃頭”,后來一直擔任班長,很有組織能力。有人說他在校廣播站、校電視臺干過,有一些采編經驗。還有一位說自己一直擔任生活委員,善于理財,有經濟頭腦,當制片人挺合適,等等。
總之,以上幾類題目都不是平常考試中遇到的“填空題”或“簡答題”,不存在對不對的區別,只有好不好的不同。它也沒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據實回答就可以了。
風華國韻音樂教育中心藝考培訓老師說,藝考面試其實是對考生的目測,想具體了解一下筆試中難以發現的東西,而這些只有當面交談才能發現的東西,對藝術類專業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