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將迎來五周歲生日。每年國家大劇院的800多場演出中,有大約30%為涉外演出。五年來,馬林斯基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美國ABT大劇院、倫敦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等名團紛紛到訪國家大劇院,將最耀眼的明星、最拿手的節目帶給中國觀眾,國家大劇院幾乎成為衡量國外院團價值的標桿。國家大劇院演出部部長李志祥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梳理、總結了五年來的成長經驗,他認為建立穩定價格體系,令掃盡國際名團成為可能。
關鍵詞·經營
建立穩定價格體系
截至今年9月,國家大劇院已組織商業演出3701場,每年的800多場演出中,有30%為涉外演出。五年來,大劇院接待國外演出院團307個,國外藝術家近4萬人次,眾多名團名家到訪國家大劇院。對于這些輝煌,國家大劇院演出部部長李志祥說,因為大劇院建立了自己的價格體系,使這些名團一一亮相成為可能。
李志祥稱,國家大劇院的定位是國家表演的最高殿堂,“五年來,大劇院的發展沒有走彎路,節目運作上,請哪些團來,都是基于這個標準和定位。比如芭蕾演出,就找最有代表性的團隊,找俄羅斯、英國、美國、法國、瑞典、丹麥的頂級團隊。音樂演出以德奧為主,像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還有巴伐利亞廣播、倫敦愛樂、英國皇家愛樂,以及荷蘭、美國的頂尖團體。”
李志祥透露,以往這些世界一流的大團來中國內地演出的幾率比較小,“以前一年來一兩個,要么作為兩國政府文化交流的模式進來,或者是企業多少周年慶賀,邀請個國際大團來,都是非常態的模式。以前來個大團就像過節一樣,太難請了,這是因為沒有按市場和藝術規律來做,沒有形成基本的市場價格體系。”
通過五年的摸索,國家大劇院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價格體系。李志祥說:“比如巴伐利亞廣播樂團,在歐洲演出是什么價格,來大劇院也是什么價格。我們請國外導演打造國家大劇院的自有劇目,他們在斯卡拉歌劇院拿多少錢,在英國皇家歌劇院拿多少錢,在我們這兒也拿多少錢。”李志祥認為,只有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體系,才能達到常態的經營。
關鍵詞·策略
邀請名團擴大影響力
李志祥透露,讓習慣了對中國人漫天要價的演出經紀公司降價,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他說,光請柏林愛樂樂團來就花了兩年半的時間,關于價格的談判過程非常艱難,“國家大劇院天天開門,需要很多演出,跟游擊式的商業模式不一樣。國外大的經紀公司,都在中國做過演出,他們的印象是,來中國就是一錘子買賣,操作水準不那么專業,給錢給得多。一開始,有的團漫天要價,盡管他們非常優秀,但如果價格不合理,我們也不會破壞自己的秩序,不會做原則上的讓步。”
李志祥透露,有的國外演出經紀公司一開始開價比歐洲貴兩三倍,尤其是柏林愛樂樂團,“一場演出要60萬美元,此前真有中國人這么給,但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的。他們的想法是:‘你必須邀請我,你想打造一流劇院,不請我就是不完整的。’扛了一年多,談到50萬美元,人家不談了。但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你不來也可以,我們先邀請別的團,請馬林斯基,請費城交響……把所有的好團都請完了,就剩一兩個了,他們自己就難受了,這是策略。頂級名團一定會請,但必須符合我們的價格體系,符合我們的品牌運作,這是我們的底線。”
通過影響力和口碑來公關,成了國家大劇院引進演出項目的一大策略。李志祥說:“芝加哥交響樂團有50年沒來中國了,再來應該在哪兒演,他們會做評估,盡管有一家公司出價很高,但他們還是選擇了國家大劇院。”他直言,運營五年的國家大劇院在世界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力,“現在很多團來中國演出,如果不是在大劇院演,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遺憾,感覺沒有受到重視和尊重。藝術家也是如此,跟他同級別的人,來大劇院演了,他沒有演,感覺會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