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后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后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于是就形成了骨哨。盡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稱它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后來氣候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后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簫一般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簫和銅制的銅簫等。簫的種類分為:
洞簫:直徑為2.2厘米左右,開前五后一六 個音孔通常民間流行的就是這種簫。有種改良洞簫,開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較大,轉調比較方便),洞簫一般用于獨奏。
琴簫:直徑比洞簫略細,開前七后一八個音孔,音量比洞簫小,通常用于與古琴合奏。一般琴簫會在中間接個銅節,為兩節簫或三節簫,目的是為了在需要調調時可以更好地調整曲調以達到與古琴音調一致。方便。
玉屏簫:直徑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簫還要細,開前五后一六個音孔,常采用貴州玉屏產的黃色竹子制作,這種簫音量更小,簫外有時雕龍刻鳳,一般用于自娛或作為工藝品。
紫竹洞簫,管身較粗,節數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獨奏或合奏。
九節簫,管身上有九個節并刻有各種圖案或文字雕飾,有的還在下端嵌著牛骨圈。管
身外涂黑漆的又叫黑漆九節簫。這兩種九節簫,發音淳厚、音色優美,適用于地方戲曲或輕音樂,有時也用于獨奏或合奏。
現代八孔簫,有一種八孔簫,管徑采用洞簫的尺寸,音孔像琴簫一樣開了八個音孔,稱為八孔簫,吹奏方法與六孔簫(傳統洞簫)完全一致,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這種八孔簫的優點是:音量大,轉調方便。一般在藝術院校最常用。
簫由一根竹管做成,較曲笛長,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處吹氣發音。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五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兩個圓孔是出音孔,可用來調音。在出音孔下面的兩個圓孔為助音孔,它起著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簫穗為裝飾。簫不設膜孔,專業演奏的簫音孔增至八孔,并帶有銅插口,可調節音高音低,方便于樂隊的合奏。簫依據材質和制作工藝以及音色的專業程度分為:普及簫,專業簫和精品簫。普通簫用紫竹制成,不論節數,外漆樹脂漆。對材質的要求低,適合于一般演奏和練習用。專業簫選用檔次較高的紫竹,制作工藝精良,適于音樂演出使用。精品簫的選材極為講究,對竹子的長相,老結度,竹子的發音,振動以及節數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九節簫更是簫中珍品,都為演奏和收藏。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于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簫不僅適于獨奏、重奏,還用于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游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
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