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為國家大劇院揭開了向瓦格納誕辰200周年致敬的盛大序幕
4月28日晚,國家大劇院2013年歌劇節迎來了一部重磅大戲,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繼2012年成功首演后,被再度搬上舞臺,不僅由多位世界一流歌唱家領銜的演出陣容大放異彩,指揮家呂嘉所帶領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更是獲得好評,而意大利金牌導演強卡洛·德·莫納科打造的“3D”魔幻舞臺則讓觀眾再度領略到這部歌劇的深刻魅力。隨著“荷蘭人”第三輪演出的成功演出,國家大劇院也由此揭開了向瓦格納誕辰200周年致敬的盛大序幕。
以上是新聞媒體的報道,這部魔幻史詩大劇在專業人士看來演繹的很震撼,視覺與聽覺的沖擊力再度給予觀眾無窮的想象力。但在大多數非西方人看來,《漂泊的荷蘭人》并沒有讓他們有強烈的感官享受,非西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西方歌劇在非西方國家還不是很流行的當今,欣賞西方歌劇就成為非西方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了。
電光火石般閃耀的音樂,亦真亦幻的舞臺效果延續了2012年首演時的盛況
歌劇在文藝復興時產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半島是歐洲文化的發動機,意大利語是當時最為通行的語言。而意大利語由于每個單詞及其變位后的結束音節都是元音,因而發音響亮,利于歌唱。其后的閹人歌手與美聲唱法能夠在意大利誕生也與語言有關。而且,懷抱復興古希臘戲劇觀念的拓荒者們希望能用音樂來講故事,而那時的主要歌劇題材都和宗教有關,因此,清晰明了并感人的敘事功能成為歌劇的特點??梢哉f,歌劇是一門用音樂來表現戲劇的藝術樣式,也就是說在歌劇中,戲劇第一位,音樂第二位。
自歌劇肇始,按照年代的順序通常分為4個時期。即: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美聲和浪漫時期、真實主義時期與現代歌劇。
歌劇的第一個輝煌出現在巴洛克時期。以亨德爾(1685—1759)的歌劇為代表。其后經過眾多作曲家的努力,歌劇進入古典時期,在莫扎特的時代步入第二次輝煌,尤其以他的晚期4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女人心》和《魔笛》(1786—1791)為代表。第三個時期,美聲和浪漫時代的歌劇,以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理發師》、貝里尼的《諾爾瑪》和多尼采蒂的《愛情靈藥》為代表。1850年以后,意大利語歌劇的標志性人物威爾第的《納布科》、《弄臣》、《茶花女》、《阿依達》、《命運之力》和《奧賽羅》與德語歌劇的劃時代人物瓦格納的歌劇《湯豪塞》、《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指環》,將歌劇藝術推向歷史最高點。第四個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歌劇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領銜進入真實主義時期,代表作品有《波西米亞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圖蘭朵》等,并在歐洲各國家和民族間發揚光大,緊接著由法語歌劇《佩利亞斯與梅利桑德》(作曲德彪西)、德語歌劇《莎樂美》(作曲理查·施特勞斯)、英語歌劇《皮特格雷姆斯》(作曲布里頓)等催生了一系列現代歌劇的產生。
可見,作為西方核心藝術形式,歌劇具有高度濃縮、高度綜合、高度技巧的特點。如何欣賞歌劇,對于非西方的觀眾一直是一個難題——非西方人觀眾會發現欣賞一場歌劇的演出很“累”,需要動腦子和調動各種神經感官,并在智力上與舞臺表演一起完成戲劇的進行。
首要原因是劇情和語言的隔閡。歌劇演出用原文演唱,現場翻譯字幕則是欣賞的瓶頸,對于現場觀眾而言,要在瞬間記住冗長的外國人名,跟隨復雜的故事情節看字幕,并感受音樂的變化,確實是一個挑戰。同時,中外文化不同,表達情感和戲劇理念的方式不同,國人總會有難以入戲的感受。
其次,非西方觀眾不習慣用音樂來理解戲劇的進行。由于音樂習慣不同,西方歌劇中的音樂在表達戲劇進行時往往輕視旋律、重視樂隊,更多從和聲、節奏、音色等方面暗示戲劇進行。這與國人對于音樂旋律的渴望形成了欣賞矛盾。歌劇中,人物感情脈絡的變化和國人的情感訴求也不一致,再加上歌劇故事里的西方歷史、宗教和神話的背景,對于一般觀眾而言是一個極高的門檻。
因此,作為非西方觀眾,欣賞西方歌劇,首先要做到的是提前熟悉劇情,并對主要人物的唱段和主導動機提前進行了解,這樣在現場就不會捉襟見肘。如果有條件能夠閱讀原文字幕,體會作曲家是如何潛心創作每一個字詞,再加上對于美聲唱法中的各種聲部,如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不同的表達方式的感受,筆者相信一定會受益無窮。
對于優秀藝術的感知,不能采用“廁所讀物”的方式,或者所謂文化休閑和文化消費的方式來獲得,而要理解人生獲得美感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唯有學習和通過深刻的藝術體驗與必要的欣賞準備才能真正感受到藝術的偉大,進而體會人生的甘苦。
歌劇的歷史是由偉大的作曲家、戲劇家和他們的偉大作品構成的。其實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和你我一樣,都是經歷了生老病死和感情折磨的普通人。他們的偉大在于通過創造了一系列劇中的人物達到不朽。這些劇中人物的形象和他們的命運,不僅僅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也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英雄。所有的觀眾正是通過對這些人物的了解,對這部作品的欣賞,從而體驗了“不朽”,并將這樣的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為平凡的人生找到藝術和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