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中對“高原期”的解釋為:在練習曲線中出現的某一時期練習成績不隨練習次數提高的停滯現象。隨著聯考拉開序幕,高考日益臨近,很多考生出現了焦慮、煩躁、失眠、記憶力下降、厭學、學習效率降低等狀況,這就是客觀存在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而轉移的“高原期”。藝術生作為高考大軍中的特殊群體,其“高原期”的出現和表現形式也比較特殊。
到三月中旬,藝術類專業課考試落下帷幕,藝術生紛紛回到學校或培訓機構中進行文化課沖刺,但大半年的專業課學習和兩個多月的考試早已讓考生疲憊不堪,甚至很多考生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隨波逐流的進入了文化課沖刺隊伍。但這時,區別于普通生的備考經歷讓藝術類考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已很難融入到集體,加上長時間疏于文化課復習,舊有知識概念模糊不清,各學科知識體系需要重新構建,大量高考核心考點也需要重新梳理和強化訓練,而留給藝術生的時間僅有三個月,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和壓力隨之而來。
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的一個月里,藝術生在學習上會遇到一個接一個的絆腳石,終于他們將在看到自己一模成績時摔倒。這段時間,回到中學學習的藝術生還沒有習慣知識斷檔情況下的講練學習模式;去培訓機構中學習的藝術生也沒有完成一輪的基礎知識系統復習,所以一模的成績對于所有藝術生來講都不會太理想。比成績更可怕的是藝術生的心理問題,因為他們在這一個月的學習中并沒有全身心投入,而是時時掛念著自己的專業課成績。外表浮躁和內心沒底是藝術生這段時期特點,也是“高原期”的集中表現。四月中旬前,各大院校陸續公布專業課成績,這時,成績較理想的考生會順利進入“備考沖刺期”,成績不夠理想或沒有通過專業課考試的考生會延續“高原期”,時間越長則對高考成績的影響越大。
風華國韻的老師強調,清楚的了解藝術生“高原期”的特點對學校、老師、家長和考生本人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進入了“高原期”,不需要懼怕,只要能夠合理、有效的調整和掌控好,恢復應該是快速和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