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專業是藝術專業,其所培養的學生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應該是應有之義,然而,目前我國聲樂專業教學實踐,存在重技術和專業知識而輕藝術修養的傾向,直接影響了聲樂人才的綜合藝術素質。
從我國高校聲樂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來看,就存在著忽視學生綜合藝術修養的傾向。國外的聲樂專業課程設置,是比較重視文學藝術課程的。俄國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普修課就設置了“文學藝術史”和“藝術美學”課程。而聲樂作品的分析鑒賞也是這所學校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音樂作品分析”課,亦有“近現代歌唱技巧研究”和“聲樂表演與教學”等課。而在我國聲樂專業的課程設計中,普修課基本沒有文學和美術課;在專業課設置里,出現了明顯的以中外音樂史代替中外作品欣賞的現象。
重技術和專業知識,輕藝術修養的教育現狀,直接影響到聲樂人才的綜合藝術素養,而能否具備較高的綜合藝術素質,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十分重要。優秀的歌唱家要具備許多藝術品質,其中之一,就是擁有雄厚的藝術修養基礎,具備敏銳的藝術欣賞能力。尼可拉·列希奧在《卡拉斯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講學集》的“前言”中說:“我不懷疑卡拉斯的天才的才能是無止境的,但是她以大量的學習、訓練和謙遜完善了這份天資。”因此要想成為合格的演唱藝術人才,進而成為優秀的歌唱家,必須加強綜合藝術修養,強調在聲樂教育中強化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進而在聲樂界提倡歌唱家不斷加強綜合藝術修養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提高對于聲樂作品的藝術欣賞能力,這是聲樂演唱者必備的能力
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作品。如卡拉斯所說:“一個作曲家已為你寫下了音符,但一個歌唱者必須進入音符理解音樂。”演唱者要完整地把作曲家的作品接受過來,必須經過一個由簡單的視譜、感受作品的內在結構、通曉和聲原理、識別各種和弦和轉調,到體驗“作為情感符號的樂音運動形式”,辨識作品風格,進入審美境界的過程。而后一個階段就已經進入到了聲樂的欣賞階段了。所謂聲樂欣賞,就是聽眾感受、體驗和理解聲樂藝術作品的過程。
聲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一般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對作品的簡單把握階段。欣賞者要把樂譜記號轉化為實際的音響,使之成為可歌的對象。這時的欣賞還處于對作品外在的、感官的把握階段。第二階段,則是美國著名藝術理論家蘇珊·朗格所說的“想象的感覺經驗的完整呈現”階段,欣賞者在這一階段對作品的把握是對作品的內在的、精神上的把握,涉及對作品情感內涵的感悟,作品整體的有機結構、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感受和理解。第三階段,應該是對作品完全的審美階段。欣賞者在對作品完全的理解的基礎上,進入到對作品沒有任何隔膜、沒有任何功利的自由享受階段,感受音樂給他帶來的愉悅與陶醉。
演唱者能否完全經歷聲樂欣賞的這三個階段,那主要看演唱者的水平和能力。有的可能停留在第一階段,有的可能終止在第二階段,但是對于一個成熟的歌唱家來說,演唱一部聲樂作品,哪怕是一首歌曲,只有經歷過這三個欣賞階段,才會對作品有由外在到內涵、由感性到理性、由音符到精神氣質的深入把握和理解。
因此學校必須在課程設計和課外實踐等方面,為聲樂專業的學生創造提高欣賞聲樂作品能力的條件,而學生或歌唱演員,也應自覺地提高聲樂作品的藝術欣賞能力。首先是要熟聽作品,尤其是經典作曲家的作品和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作品,感受不同作品的藝術個性,感受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風格。其次是熟悉中外聲樂發展歷史,熟悉在歷史上頗有影響的聲樂流派及其理論主張,加深對聲樂的理性認識。我國當代的聲樂教育中民族民間音樂、流行音樂和西洋歌劇的劃分太細,而學生在學習中又不注意三者的兼容,接受的視野比較狹窄。又加之在教學中,分析和欣賞作品的課堂時間不是太多,學生在學期間真正聽讀的作品有限,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聲樂欣賞和接受水平的提高。
欣賞文學作品,增強文學素養
藝術雖有門類之分,但是其以美感人的性質是相通的,因此聲樂專業的學生還應學習和了解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加強其它藝術修養。
在聲樂作品中,標題性作品,如歌曲、歌劇和電影音樂,都是聲樂與文學結合的藝術。比如藝術歌曲,作曲家或按詞譜曲,作詞家或依聲填詞,其作品都是聲與詩的融合產物。因此歌唱家演唱一首歌曲,在其前期的準備工作中,不僅僅是要熟悉曲譜,還要對歌詞作藝術的把握,包括體驗其情感內涵,理解其意蘊,體會歌詞的意境和風格等等。而歌劇,作為綜合藝術,其劇本無疑是文學作品,不僅有詩一般的歌詞,更有情節和人物形象。演唱歌劇,歌唱家除了要理解歌詞之外,還必須對社會人生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準確把握劇情,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細膩地體會人物的心理脈動和情感層次。而文學作品,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是歌唱家形象地了解和認識社會人生的最好教材之一。在歷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中,評委點評中,涉及內容最多的除了演唱技巧之外,就是對作品的理解問題。因此,優秀的歌唱家,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聲樂作品中的文學成分,把握歌詞中的情感表達、歌詞的意境,塑造好歌劇中的人物形象。指揮家阿巴多曾經說過:“有時候我讀到的書或看到的繪畫中的某些東西之間是有關系的,會在音樂上對我有所幫助。舉例來說,當我指揮《荒山之夜》時,如果我不想到果戈理、契訶夫、托爾斯泰或托斯陀耶夫斯基,對穆索爾斯基我就會有許多東西無法理解。”指揮家如此,歌唱家自然也不例外。
提高美術欣賞水平,增強美術素養
所有的藝術就其與欣賞者之間的欣賞與被欣賞關系,都有其相通之處。按照美國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的觀點,所有的人類藝術,對于欣賞而言,都有其呈現人類情感的藝術符號特征。因此藝術欣賞的基本特征,就是欣賞者對于藝術符號的直覺感悟和想象性接受。即符號的作用是激發欣賞者的藝術形象力。在這里,美術與聲樂藝術最為接近。聲樂是時間的藝術,而繪畫是空間的藝術,然而二者的本質都是想象的藝術,它們提供給觀眾的都是非固定的藝術符號,而是虛象或曰幻象。聲樂給觀眾提供的是虛幻的時間,繪畫則是虛幻的空間,因此有人說繪畫是流動的音樂,而音樂是流動的繪畫。正是音樂與美術的這種虛幻屬性,給觀眾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聲樂演唱者提高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水平,實則也是在培養其藝術想象能力。譬如欣賞中國畫,其對于空白的利用,咫尺千里的空間感;欣賞西方現代畫,其對于形象的變形處理,都會激發演唱者的藝術想象力,調動其藝術和生活積累,延展開闊其遐想的空間,實現對作品的直覺感悟和把握。而這對于演唱者理解和把握聲樂作品,會有直接的影響。把欣賞繪畫的經驗用于音樂作為“流動的繪畫”,不僅僅在于一般理論所說的在欣賞中根據個人的體驗,想象出白云藍天綠地流水高山等畫面,而是在于打通“流動”的藝術體驗,即調動想象,欣賞音樂如流動畫面般的情感、情緒、情思的律動。
如上所述,提高綜合藝術素養,對于聲樂演唱者藝術水平的提高至為重要。因此,建議我國的聲樂教育,在課程上要加入文學及其他藝術門類的教學內容;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改變以史代作品的現象,確實加強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流派聲樂作品的分析與欣賞,提高學生聲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和水平。而作為歌者如果致力于一生從事聲樂藝術,也應該在扎實提高演唱聲樂技巧的同時,通過各類藝術作品的欣賞,不斷提升包括聲樂藝術作品在內的各類藝術作品的欣賞水平,提高綜合藝術修養,成為一個優秀的歌唱家。